地域精神
從飲馬川開始
在臺階上坐看山
由飲馬川到坐望山,長城腳下的山居理想綿延不絕,從一次文化信仰的探求,到如今“好好先生”的旅游哲學,放慢腳步、歸心自然、詩意地棲居,是每個人魂牽夢縈的精神支撐。
四季輪換,景隨時異,境由人定,設計師希望給予不同戶型以獨特的場景敘述主題,以多元豐沛的美,潤物細無聲地滋養著場域的精神,回歸到內心深處。所以,設計師在為本案的不同戶型量身打造生活風格時,不斷尋找居者的個性,以獨特的審美吸引居者,而不是取悅居者的品味,在自然與藝術、人文的土壤上建構精神原鄉,同時又延展不同切面下的具象場景,一切有法而不拘于定法。
1
聽著風聲
風兒撫過蘆葦湖,半曲情詩。飲馬川工程地那令人神往的蘆葦蕩,始終是難以忘懷的自然之美,所以設計師在秋的圖景中,加入了虛實的對比,在新大陸,在舊的理想中,再次與生命相遇。
針對這一以自然為依托的設計理念,設計師希望用時間的語素,將自然和藝術串聯起來,在選材、設色、裝飾等方面極盡創意,營造悠長的意境。
而在這種情況下,風與空間的相互作用成了一種藝術。設計者所選擇的軟飾,與風和諧地奏響——風鈴與蘆葦隨風起舞,亭亭玉立,意境悠然。
△ 客廳 | 細膩的手做
毛茸茸、輕盈的蘆葦,不僅是干的點綴,同時也在紗布畫框里衍生出一種朦朧的視覺,加上小小的、深淺不一的陶土,使之成為一種空間中叮咚作響的簾幕,使之成為一種輕盈的空間。
△ 客廳 | 用手編織
柔和的色系,與秋天的蘆葦形成一種浪漫的氣氛,不管是視覺上還是心理上,都給人一種淡淡的磨砂質感,讓它若隱若現的美釋放出來。每一天的日落時分,空蒙著一道霞光,空間的詩意和美好便達到了非常高的濃度。
器物之間輕盈的詩情畫意,通過狀態的組合和拼接的形式的差異,產生微妙的差異。藤與木的組合,麻線編籃成了燈罩,粗獷的墨鏡與鮮亮的抽象罐形成對比,整個空間場景都被明暗突出的靜物畫所取代。
繩結的寓意和線條的圖騰,在設計師的筆下擁有了豐富的解讀空間。茶空間至純至簡,在質樸茶幾、麻布墊、點睛花藝、繩索小品的點綴下,更接近于茶的靜謐氛圍。
身為詩情畫意的蘆葦,意象延續至今,成為主臥背景墻的美學注腳,與空間中藤編燈飾、草編小扇、陶土矮幾種自然取材與藝術演繹的完美范式。這空間里濃淡的色彩自有規則和秩序,層層蔓延開來。
△ 主臥 | 秋掠蘆葦,詩情畫意
無論設色層次,還是器物選材和陳設,整個空間的布局延續了與主臥一致的調性。
△ 次臥 | 器物都是一塊一塊的,濃淡相宜
借景庭院的小窗框,到藤編裝飾與家具,別具一格的地毯,陶土和碎布拼貼在抽象版畫中,無不顯示出設計師在審美上的深厚造詣。
設計者通過設計丈量真實的自然、自由的審美、變化多端的藝術,在紛繁之外營造生活新意,在寬松的氛圍中,治愈心靈。葦叢中,聽風聲,與大自然詩意相遇。
2
純白色,寧靜的詩歌
溪水潺潺,是遍野的根脈,第一個比喻春天復蘇的比喻。溪水帶來的泥痕,山澗滋養的花朵,是設計師取材的意象和賦形的歸屬。
由飲馬川到坐望山,邦邦經歷了文化和信仰的洗禮,自然與藝術的浸潤,在設計中,設計師希望時間能慢下來,在年輪中,在藝術的歲月里,在理想的文明中,鐫刻著生命的簡單與豐富。
自然美與人文彈性,在設計師筆下,達到了某種微妙的和諧??蛷d中空挑高的格局下,各式各樣的獨立掛飾構成了俯視山林溪澗的整體畫面,抽象的筆法和凹凸的肌理,襯托出千回百轉的意境美。
△ 客廳 | 古色古香的木紋、裂痕之中
把時間和時間分開
△ 客廳 | 紙藝的紋路
雕琢自然豐沛
由起居室挑一二級,便可說茶室是客廳靜謐的延伸。
設計者以榻榻米的形式,墊上舒緩的情調和雅致的氣氛,再加上木制茶桌、藤編坐墊、紙藝燈飾與扇飾、茶具與花藝,營造一種只需靜靜感受,便可尋到內在的愜意。
一隅的松與石景觀裝置,是空間呼吸的窗口,緊鄰自然。
以紙漿為原料,取形于自然,溶于紙漿,形成一種立體燈飾外觀,既是功能的裝置,又是藝術的參照物,與墻飾版如出一轍。
由家具造型到裝飾脈絡,設計師將人文與自然的結合發揮到極致。
聯邦對于美的一致性沒有要求,在形式的自由和參差中建構出場景的亮點。
天然虛實
就在這個角落
表現為藝術的純真與淡泊
△ 餐廳 | 山脈的走向
天然折疊
所有自然的、歷史的、美好的甚至是奇異的元素或事物,在設計者的頭腦中,有辦法將其轉化為獨特的藝術來源,這是一種對美的直覺和天分。
臥房設計采用多種不同形式的紙藝,背景墻上圓與半圓紋理的深淺交織,纖長燈飾呈多個陶罐堆疊,而水母造型的藝術吊燈以豐富空間秩序,以錯落的層次豐富空間秩序,靜謐而安穩的格調自然。
△ 主臥 | 山花三兩枝
紙燈連詩
圓圈的重疊和交叉,紙面的凹凸和印痕,在設計者的自然筆法下,融為藝術的指涉。光線的純粹與暗影,在這里匯合,呈現自然與藝術的次序。